記者 王 萌 彭訓文
2017年08月25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今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不幸因病去世。9年前,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數據顯示,留學歸國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他們用一個個人生夢、事業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源源動力。
學成回國貢獻巨大
食品安全檢測、果實成熟度檢測、藥品真假、毒品鑒別……這些專業分析將來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就能完成。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正在做這件事。他領導的團隊兩年前研發出手機芯片大小的微型“量子點光譜儀”,有望讓已存在100多年的傳統光譜儀變得廉價又便于攜帶。
鮑捷是中國無數留學歸國人才的一個縮影。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留學歸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這些留學歸國人才里精英云集。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奠基人謝曉亮、駕馭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深潛英雄”崔維成、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據統計,目前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中,超過七成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
他們回國后,用智慧和汗水釋放出巨大創造能量。從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留學歸國的潘建偉,帶領團隊在2016年實現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學成歸來的李菂,在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FAST)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近年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實驗室、邵峰實驗室等科研團隊,接連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
為何能取得如此傲人成績?從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成回國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認為,關鍵是打破了傳統科研管理的預算申報、考評標準等束縛。
體制機制順,則人才聚、事業興。為此,2015年,中國整合“回國(來華)定居工作專家項目”“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等55項省部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在整體上解決各地“引智”政策不一難題。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同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要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流得動、用得好。
今年4月1日起,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
個人夢融入中國夢
去農戶家里了解收入情況、幫村民代筆寫材料……這是“海歸”村官劉琦的工作常態。2015年,從瑞典本科畢業后,她回到家鄉北京大興區采育鎮施家務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能用國外學到的知識建設家鄉,很有成就感。”她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海外留學人員回國追夢。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這樣評價說:“(他們)要做民族復興征程中的創業者而不是旁觀者。”
中國政府正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吸引海外人才將個人夢想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優惠的政府政策、活躍的經濟、在科教事業持續投入、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讓海外學子回國創新創業如魚得水。外媒評價,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這樣大規模、這樣專業化地吸引人才回國。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為之匯聚能量。正如2013年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所說,只要廣大留學人員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奮斗在一起,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絢麗篇章。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組織工作成就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