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1日11:00 來源:學習時報
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新事物,不是在它產生的當時,而是在它發展的明天、后天,甚至更長時間。1963年,浙江省諸暨縣(今諸暨市)楓橋區創造了以“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為主要內容的“楓橋經驗”,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楓橋經驗”是當時我們黨的群眾工作方法的一種重要創新,對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兩次作出重要指示,極大地推動了“楓橋經驗”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健康發展,并不斷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在“楓橋經驗”產生55年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對其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一下回顧與再認識。
“楓橋經驗”是我們黨的群眾工作方法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
善于發動、組織和宣傳群眾是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不斷發展的基本經驗。1939年,為了鞏固統一戰線,爭取抗戰力量,黨中央作出了《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于群眾工作的決定。黨的七大強調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極端重要性,將“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概括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提出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但是,歷史上黨的群眾工作也出現過一些失誤,狂風暴雨式、命令式和當群眾“尾巴”等極端化的問題,時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傷害了一些群眾的感情。對此,我們黨始終以巨大政治勇氣糾正自身問題,不斷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楓橋經驗”的產生與發展是黨的群眾工作與時俱進的一個縮影。
1963年10月,當毛澤東同志得知“楓橋經驗”后當即予以肯定,要求各地學習推廣“楓橋經驗”。這是共產黨人在進京“趕考”不久后對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現實國情的冷靜思考,是毛澤東同志帶著勝利之師跨進歷史凱旋門后對群眾工作作出的重要決策,也是黨對群眾工作歷史經驗與教訓的深刻總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要求黨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相應的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對“楓橋經驗”的兩次重要指示,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群眾工作的方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群眾工作面臨的問題的深刻洞察、彰顯了對“人民至上”價值追求的歷史擔當、表明了對執政本質和規律的科學認識。
弘揚“楓橋經驗”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值,有力地促進群眾工作的行穩致遠
“楓橋經驗”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盡管一些具體做法深深地烙上那個特定時代的痕跡,但其“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核心與靈魂始終未變,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值,對于新時代走好群眾路線,創新社會治理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人本精神。 “楓橋經驗”產生于“左”傾嚴重的年代,但當地人們沒有打人,沒有捕人,更沒有殺人,而是通過說服教育的辦法,就把“四類分子”改造為社會主義新人。這無疑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的保護、對人的尊嚴的尊重。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在社教運動初期,楓橋區的部分干部群眾也希望采取這種激烈斗爭方式,當地黨委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既不照搬別人的做法,也不回避當地的矛盾,因地制宜、尊重規律。三是“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擔當精神。在當時“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大氣候中,楓橋區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困難面前不偷奸耍滑、問題面前不瞞天過海、矛盾面前不自欺欺人,而是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黨性原則出發,頂著壓力也要干好應干的事,冒著風險也要擔好應擔的責。四是“敢于突破條條框框”的創新精神。當年,楓橋區不隨大流,勇于突破各種禁區,敢想、敢做、敢當,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此后的55年里,他們始終堅持“楓橋經驗”的基本精神,并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任務,不斷豐富和拓展“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其中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創新。五是“既合大法又合民意”的善治精神。在具有強烈政治化色彩的年代里,楓橋區通過開展說理斗爭,實現了既不捕人又治安好的目標。這一經驗做法具有“上符國家法律精神、下合社情民意”的特征,表現出對和諧秩序的追求,是善治精神的具體體現。
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年以來,特別是弘揚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值,有力地推進群眾工作的時代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促進了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為實現黨在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各地通過學習推廣“楓橋經驗”,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念,堅持正確的群眾路線,察民情、解民憂、集民智、聚民心,把廣大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鞏固和擴大了黨在新形勢下的群眾基礎,不斷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
“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不斷適應新時代群眾工作的需要
“楓橋經驗”從最初的“調和階級矛盾”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維護社會治安”;從新世紀初“加強社會管理”到新時代“創新社會治理”。各地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創新建立了著眼于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與開放、動態、信息化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社會治理體系:一是立體化的社會治理組織體系。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把黨的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服務優勢,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二是服務化的社會管理保障體系。依照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要求,把人民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寓治理于服務之中,實現治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三是動態化的社會矛盾化解體系。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發揮好各種社會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通過平等地溝通、協商、協調、引導等方法,正確反映和協調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利益訴求,兼顧好各方面群眾的關切,促進社會動態平衡。四是系統化的社會安全防控體系。建立以有關職能部門為主體,群防群治輔助力量為補充,社區、社會面和內部單位防范為基礎的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建設,實現街面防范網格化、社區防范物業化、農村防范自治化、場所防范保安化、重點部位技防化。五是數字化的社會管理信息體系。著眼于社會管理、城市運行管理、政務服務以及數據資源管理的需要,推進電子政務業務應用系統在基層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大力推廣民生熱線、綠色郵政、網上信訪、視頻接訪等做法,構建快捷高效的群眾訴求表達新通道,推動實現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精細化。六是規范化的社會公平執法體系。進一步規范執法流程,按照標準化、流程化、精細化要求,從容易發生問題的執法環節入手,對執法具體環節和有關程序作出具體規定;健全執法辦案信息查詢系統,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進入新時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社會管理的微觀基礎、黨的群眾工作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和體制機制,都相應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人們的利益需求、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日益多樣化。這些新的變化,使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對象更加多樣、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工作的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同時,人民群眾對我們黨和政府認同已經從情感認同逐漸向法理認同、利益認同轉變;對黨委、政府的訴求不但有著物質方面的,而且有著更多的社會訴求,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較之以往有了很大增強;對黨員干部的要求不僅需要勤勤懇懇,而且對專業背景、領導能力和工作作風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較好地適應了黨的群眾工作的需要,切實增強了基層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增強“楓橋經驗”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這是鏗鏘的宣示,更是行動的綱領。學習、推廣“楓橋經驗”,最重要的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始終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的源泉,始終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不斷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使其不斷增強新的活力。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學習、推廣“楓橋經驗”,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必須正確把握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高度重視又不超越階段,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以問題為導向的思想方法。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一切發展進步無不是在破解時代問題中實現的。學習推廣“楓橋經驗”,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抓住與人民群眾利益攸關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環境等問題,從而使“楓橋經驗”更接地氣,持續發展。
正確處理以創新為重點的土洋關系。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當前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利益多元、矛盾凸顯的新形勢下,推廣學習“楓橋經驗”,既要傳承也要創新。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全國互聯網覆蓋率達到85%以上,電子通信網絡也已邁入4G時代。充分發揮信息網絡的作用,把“腳板走訪”與“網絡對話”有機結合起來,為黨和政府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化解民憂提供新渠道,為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供新平臺。
不斷提高以服務為先的群眾工作水平。做好群眾工作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視野,提高理論素養,增強群眾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為開創新時代群眾工作新局面提供更加有力、有序、有效的組織保證和能力支撐。(作者 顧伯沖)
相關專題 |
· 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