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0日08:43 來源:光明日報
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標兵楊永利教授(左二)主講“我與新時代同成長”報告會。資料圖片
天津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郭明林教授(右三)指導學生做實驗。資料圖片
不忘初心,立德樹人,通過黨建引領,使本科教育“固本、圖新”,這在天津工業大學是如何做到的?在天津工業大學建校60周年之際,記者走進學校進行實地探訪。
設置課程必為企業所需,科研成果要迅速應用于生產實踐并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強調在“培養動手能力”中掌握真學問真本領,每堂課都要有“新鮮感”……這些產生于60年前的治學思想與今天“教研相長,學能并進”的辦學理念和“嚴謹、嚴格、求實、求是”的校訓一脈相承,成為天津工業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制勝法寶。
固本
“這個學生基礎不錯,比較踏實、努力,科研動手能力強,現在正寫一篇研究論文。”對于剛招收的天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生王歡,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陳鐵紅這樣評價。這也是長期以來陳鐵紅對來自天津工業大學學生的印象。天津工大本科生良好口碑的形成源于學校一直以來對本科教育的重視。
在很多學生眼中,講授管理學原理課的齊慶祝老師是嚴師:上課不能遲到,不讓看手機,不準吃東西;下課鈴聲不響,不可以收拾東西;考試復習從不劃重點。齊老師對本科生“約法三章”,是因為在他眼中,課堂是獲取知識的嚴肅場所,唯有態度端正,治學才能嚴謹,才能培養出本領過硬的學生。學生們紛紛說,“齊老師講課方式靈活,吸引人。”1000多名本科生還主動加齊慶祝為微信好友。
老師的嚴謹治學要求學生必須把功夫下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根本行不通。說起大學生活,該校環化學院2017級本科生孟藝瑄說:“每天時間被習題、實驗占得滿滿的,特別充實。”孟藝瑄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9點才從自習室返回宿舍,堅持下來,考取英語四級證書,每門專業課考試成績80分以上,孟藝瑄感到充實也有了成就感。
“開學第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遨游在知識海洋的寶貴時光,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不能虛度光陰。”孟藝瑄說。
理學院2018級畢業生閆海被保送清華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老師每節課給的知識量都很大,筆記都記不過來,所以每堂課只能聽個大概。為能跟上進度,我每天都利用課余時間重溫講課內容,邊寫作業邊整理重點。”他很感謝工大對他的培養,“這四年在不斷學習和競賽中積累的知識、培養的自信、練就的創新能力為我能有機會進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打下堅實基礎。先有埋頭苦學,后有厚積薄發”。
“把‘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本,這是天津工大一甲子的堅守。”天津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曉紅說,“本科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就好比蓋房子,需要先把地基打牢。”
“嚴”是天津工業大學的本科教學管理的關鍵詞。學校自上世紀90年代初就成立教學督導組,并定期召開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建立涵蓋教學各環節的“五位一體”質量標準體系,構建“一三三一”教學質量保障模式,形成了一套符合學校教學實際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成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形成職責清晰、高效務實的三級教學質量組織保障體系;近3年出臺、修訂40余項教學管理辦法和規定;建立了全過程內部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學校內部教學狀態數據庫,發布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嚴苛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本科教育的高效有序開展。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結論中提到:天津工業大學在本科教學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相適應,學校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在學校戰略層面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建校60年來,天津工業大學培養了12萬余優秀學子,他們立足崗位,奮勇爭先,追求卓越,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和中堅力量。
育才
作為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專業的源頭,1912年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增設的機織科“與全民生計有關”。自五口通商以來,“國際收支均為入超”“只此紡織品一項,即足竭我膏血,絕我命脈”,因此“培植紡織人才”,“關系國家命脈”。家國情懷一直植根于天津工業大學的精神血脈。
牢記知識分子的崇高使命,讓“家國情懷”不斷發揚光大,是天津工大60年來人才輩出的“關鍵一招”。面向新時代,夯實黨建基礎,則是該校爭創一流的“制勝之策”。眼下,天津工大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為首要任務,以“課程思政”創新改革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實施“政治引領工程”“鑄魂固本工程”“支部示范工程”“組織保障工程”“質量提升工程”等基層黨組織建設5大工程,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細落小落實。他們開展了“師生理論素養提升計劃”“青年教師師德培育計劃”“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感動工大系列人物評選表彰”“優秀教師事跡巡回展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統籌育人資源,構建了課程、科研、實踐等10大育人體系。
不久前,“幸福西青—美麗工大‘1+1’區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正式啟動,天津工大13個二級學院的近6000名本科生與天津市西青區10個街鎮對接,開展固定化、長效化、可持續的實踐服務活動。“我們要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立德樹人,在社區幫扶、志愿服務、技能訓練、科技下鄉、就業創業、文化建設等形式多樣、定點化常態化的實踐教育中,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天津工大黨委書記連潔說。
每次正式上課前,一個學生小組6分鐘左右的主題講課,是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鄧鵬主講的思政課雷打不動的慣例。學生們可以談古論今、暢所欲言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情景教室、角色扮演、“互聯網+”等教學模式的改革,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深受學生喜愛。
為了給山里娃一個希望,通往甘肅省清水縣的那條崎嶇的盤山路,天津工業大學的師生們已經走了14年。學校一直致力于甘肅、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暑期支教實踐活動,學校風箏支教團共有600余名師生給57所學校近千名貧困地區的孩子帶去知識、溫暖。
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天津工大通過“啟智創新夏令營”“本科生科技項目招募計劃”“師生合作共同申報智慧研究項目”“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科研成果反哺教學”等舉措,為本科生創新創業開辟通途。學校還利用行業、企業的先進技術與資源,建立了一大批校內外實踐基地,形成學校、學生、企業共贏的培養機制,如以天津膜天膜公司為代表的產學研協作平臺,以LED為代表的行業戰略聯盟,以福建鑫華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學生實習實踐就業基地,以“天津工業大學飛思卡爾嵌入式系統設計及應用教學實驗室”為代表的校企合作實驗室等。
據統計,天津工大本科生近3年來每年獲國家級獎項超30項,獲省部級學科競賽獎勵約3000人次,一批品學兼優的優秀大學生和先進集體脫穎而出。
圖新
諾斯貝爾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范展華認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選對了專業。
當范展華1997年從天津工大非織造專業畢業時,這一行業在國內剛剛起步。扎實的專業基礎讓他敏銳感受到非織造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于是他毅然投身于面膜產品的研究開發。目前,公司銷售額超過12億元,并成功登陸了新三板。
在學科和專業建設上,天津工大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尤為鮮明。從1912年北京工業專門學校的機織科,到今天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佳績;從60年前建校時的3個科系、4個專業,到今天的15個學院、61個專業,數學、化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四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天津工業大學的學科建設一直走在前面。其中紡織學科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向高新技術領域延伸和拓寬,在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融合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全國領先的優勢,在紡織復合材料及其加工技術、功能纖維與技術紡織品等領域獨具特色。在教育部組織的對天津工業大學本科教學評估中這樣評價:天津工大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追蹤科技前沿,拓展現代紡織領域,使其建設成為全國重點學科,以優勢學科帶動了其他專業的發展。
學科和專業建設是培養一流本科人才的重要載體。天津工大秉承“統籌布局、特色定位、錯位發展、相互支撐”的專業建設理念,著眼于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在保持學校特色專業的框架下,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一方面,加大調整、改造、撤銷、合并不相適應的傳統專業;另一方面,借助自身學科優勢,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及與天津支柱產業相關專業,形成了一批體現辦學傳統和工科優勢的特色專業群、體現文理交叉相融的集成專業群和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專業群:2005年該校在全國率先設置“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2010年在全國首設“光源與照明”專業,2012年新增“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目前,天津工大已經構建了以“應用科學類專業為主體、以人文社科類和自然科學類專業為兩翼、以現代紡織為特色”的“一干兩翼、三位一體”的專業結構體系。
高水平師資隊伍是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天津工大引育并重,實施“筑巢引鳳育鳳”工程,啟動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經緯計劃”、“天工學者”特聘教授制度等8大人才隊伍建設工程,面向全球吸納各領域優秀人才。在以夏長亮院士為代表的高端人才引領下,學校高層次人才聚集效應顯現,目前學校擁有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省部級及以上稱號人才200余名,還擁有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優秀教師團隊。
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紡織學科在第4輪學科評估獲A+、連續9年獲得13個國家科技獎……面對上述成績,連潔信心十足:“在追求一流本科教育的路途上,我們將永不停步。”
(記者 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 武冰潔)
相關專題 |
· 高校黨建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