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友在线无码免费视频,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99,日本不无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av人片无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讓長征精神深入人心

貴州遵義立足資源優勢,探索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體系 

本報記者  萬秀斌  程  煥

2020年01月12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婁山關戰斗遺址……走進貴州遵義,一個個熟悉的紅色文化場館,時刻提醒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這是一座革命之城、轉折之城。

每逢節假日,這些場館里隨處可見一群戴紅領巾的講解員,他們用稚嫩的童音,聲情并茂地向游客們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近年來,遵義教育系統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用革命傳統教育立德樹人,帶動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進校園、進課堂,讓紅色基因在這片革命熱土上代代相傳。

傳承紅色基因,課堂內外潤物無聲

“一顆紅心,永遠向上”。寒假前一天,記者來到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紅軍小學。透過迷迷蒙蒙的煙雨,主教學樓上的紅色校訓分外醒目。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身著紅軍服飾,神態自若、儀態大方,11歲的唐鑫娓娓講述家鄉的長征故事,不時還引述經典革命詩詞。在這所小學里,像唐鑫一樣的學生不在少數。

為了做好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婁山關紅軍小學聯合鎮里5所學校,充分發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編寫了一套囊括故事、詩詞、音樂在內的紅色校本教材,并將其運用到課程改革和教學變革之中,讓長征精神滲透到學生成長教育的全過程。

“要像春風化雨一樣潤物無聲。”從教20年,馮小麗是這所學校的語文老師也是少先隊輔導員,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紅色文化,她和同事們還設計了許多課外活動,“沖破封鎖線、運送軍糧等模擬活動,都是我們的特色體育項目,就是要讓同學們養成不怕吃苦、團結協作、勇于戰勝困難的精神。”

2017年,遵義市啟動“長征故事進校園”項目,以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播下精神種子,傳承紅色基因。經過3年努力,遵義累計培訓德育校長、骨干教師640名,培養出近800名小小宣講員。

用活紅色資源,思政課實力“圈粉”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的博士生,吳儒忠2015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了遠在貴州的遵義師范學院,成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思政老師,“認定了這方熱土一定能讓我學以致用。”

“走出校園,到處都是絕佳的現場教學點。”吳儒忠嘗試以長征文化為視角,鼓勵學生們自主重走長征路、參觀博物館或者紅色遺址,積極參與紅色文化實踐課題設計調查,探尋書本之外的紅色文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增強學習體驗感,更有利于啟迪年輕人對人生價值和理想信念進行全方位、深層次思考。”吳儒忠說。

遵義師范學院還把紅色文化理論研究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編寫了《長征精神與當代大學生》《長征精神》等特色教材。“這些課生動有趣,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意識、進取之心。”作為一名電氣專業的工科生,梁智超上思政課的興致一點也不低于專業課。他說,從紅色文化中能領悟出工匠精神和家國情懷。

“每年都有一大批畢業生奔赴基層工作,紅色基因將成為他們踏實走好人生路的不竭動力。”遵義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張波介紹,經過多年實踐探索,“紅色育人”已成為最鮮明的辦學特色。2019年,學院有3名思政課教師獲省級、國家級獎項,其中1人獲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

融入紅色元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以前主要靠課本和影視劇來了解那段崢嶸歲月,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紅色文體活動后,我們主動學習紅色歷史的興趣越來越濃。”黃光景是遵義市第十九中學初三學生,課余最喜歡跟父母及同學探討紅色革命歷史,對英雄故事、經典戰役更是如數家珍。

為了將“紅色遺址”搬進校園,2016年,遵義市第十九中學在啟用新校區時,特意搭建了一個紅色文化展廳。“圍繞長征主題,學校每年舉辦演講比賽、詩歌朗誦賽、合唱大賽等紅色文化活動。”校長鄒潔說,學校利用遵義紅色歷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優勢,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讓紅色文化在學生內心深處生根發芽、落地開花。

經過長期努力和不懈培育,遵義市各級各類學校圍繞紅色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紅色校園育人特色。如今,全市大中小學校正通過創辦“紅色之聲”廣播站,組建“紅色藝術團”,開展講紅色故事、演長征故事、唱紅色歌曲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推動紅色文化走進學生課堂。

“體驗才是最好的傳承。”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曾潤云介紹,為了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遵義正在建設一個具有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并依托其持續開展長征故事進校園工作,打造全國知名德育品牌,以培育更多有文化、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遵義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2日 04 版)

(責編:段晨茜、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