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東
2024年08月09日07:56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并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胸懷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洞察歷史趨勢,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等理念和倡議,促進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時代新征程,必須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充沛養分,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作出更大貢獻。
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中華文化具有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文明是指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和人類社會脫離蒙昧、野蠻時代而達到的開化、進步狀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某一地域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完全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而封閉對抗往往引起文明衰落甚至毀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創造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從古代的佛教傳入、中學西傳、“伊儒會通”,到近代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并且對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說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他深刻闡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體現大黨大國的天下情懷和責任擔當
致力于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千秋偉業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胸懷天下,在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古今中外的辯證關系,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同時,開放與封閉、包容與排斥的較量日益激烈,歷史終結、文明沖突、脫鉤斷鏈等論調沉渣泛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并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推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能夠有力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實踐平臺,賦予延續千年、綿亙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以新的時代內涵和世界意義。十多年來,“一帶一路”從夯基壘臺到立柱架梁,打造廣受歡迎、不斷擴展的全球公共產品和開放包容、互利互惠的國際合作平臺,拓展多層次、多領域人文交流合作,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鋪就了通民心、達民意、惠民生的陽光大道。而今,中國傳承和弘揚古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持續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深化教育、文化等領域合作,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動形成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文明共榮發展態勢。
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莊嚴宣告的:“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融匯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傳承創新和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隨著人口遷徙、商貿往來、文化傳播等交往的擴大深化,不同文明愈益進行廣泛深入的聯系交流,由此構成了世界文明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和異彩紛呈的發展圖景。中華民族在革故鼎新、開放包容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并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走在世界前列。但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和封建統治的封閉保守,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一百多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斗爭,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胸襟格局。
從本質特征和發展趨勢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開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型現代化。它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中國共產黨不僅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且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進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方案,為建設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的美好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吸收外來才能更好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艱巨深刻的社會變革、最復雜獨特的偉大創造,亟需以開放包容的寬廣胸懷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為破解人類共同難題、建設更加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